爱游戏体育app le08、cc

新闻动态
仲景用“厥”字来教你,什么是“复气”!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2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介绍李东垣就不可能绕过他最为核心的来自于《内经》的“复气”理论。

自第一次在文章里明确提及“复气”至今,已经过去几个月了,期间还无数次提到过。

我说过会好好介绍《内经》里的相关内容,这是不会食言的哈。但由于“复气”所涉及的文字,其总数大约是所谓关键词能找出来的至少数十倍,因此也就得容我慢慢来进行整理。

过去十几天里为了完成之前欠下的一个任务,我时隔多年重新通读了一遍《伤寒论》。读到了诸多以前根本看不到的信息,当然这也是毫不意外的。

今后本系列会不定期更新经方的两线解读版本,看看有哪些长期困惑我们的地方,一下子就可以豁然开朗了。

我以前总读到有人说《伤寒论》与《内经》是两个不同路子的。重新通读的过程中,想起那些言论不禁觉得荒诞可笑,因为仲景明显是过去两千年来所有医家里最接近《内经》的一位!

仲景甚至还是位顶级的《内经》讲师~!

在本系列上一篇文章里,我有提到他解说何为“厥”,是为元气无法出于阴位抵达于阳位。仲景所写的“阴阳气不相顺接”,是最符合《内经》原意的,也是后世误解最深的。

仲景不但正确解读了“厥”字的含义,若你通读他笔下所有的“厥”字,还会发现他竟然仅用“厥”字便讲透了《内经》里“复气”的理论~!

这令我惊喜不已。过去几个月来由于尚无暇着手整理《内经》的“复气”内容,我一直苦恼于该如何先行出一篇“预告片”类的前期文章…

如今看来,远在天边近在眼前~

既然仲景已经讲过课了,那我也就省事儿了,直接请他出来就可以了哈。

不知是否还有读者还记得,在前面几期的《内经》专题解里,我曾写道过,“复气”被后世矮化窄化成了“寒化热”。实际上,“复气”要远远高级得多,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里。

为什么会说“复气”之高纬度远超于后世呢?

我先来简单介绍下,究竟何为“复气”。

古人曾借助天时升降沉浮的力量,才描述过“复气”的整个过程。

比如,若是一开始属于“降之太过”,也就是“升之不及”,进而就会出现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的诸多症状;若是一开始属于“升之太过”,也就是“降之不及”,进而就会出现阴火线不降→卫气线不升的诸多症状。

两线互相影响,互为因果。

其恶性发展为,两线彼此陷入了恶性循环。即,阴线的逆行越来越严重,卫气稽留也越来越严重…

直至最后,人体的元气再也无法外达布及于一身之体表经络,而彻底闭塞于里。其表现为各大经脉上的动脉点,如太阴之太渊脉、阳明之人迎脉、少阴之太溪脉…等等,皆无气以动。

这既是“复气”发展的终点,亦是人体生命所行的尽头。

反过来说,一旦出现“复气”,而终究得以转愈,那人体必须从某个时间点位开始,跨越进入到良性循环里。即,阴线之逆行与卫气之稽留,两者都越来越轻微,人体之气机开始重新恢复“往外走”。

其中,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,看似比较接近于后世所说的“寒化热”。但后者的降维之甚,可以堪称是“致命”的!

“寒化热”理论认为,寒邪郁久化热,即以热盛为主要病机了。

所谓寒邪即以卫气稽留为甚,所谓热邪即以阴线逆行为甚。

因而,在“寒化热”的认知里,当以阴线逆行为主时,卫气稽留的问题就全然不存在了。

这种理念相当危险!严重甚至会致命!

因为在古人的“复气”理论中,两线的问题必然同时存在,互相影响,互为因果。

也就是说,当阴线逆行越来越严重时,卫气稽留也必然随之越来越严重!

只不过,当两线问题都严重时,有很大的概率下,仍会以其中一线的问题为突出表现,而另一线的问题往往不那么显眼。

所以,当古人说“复气”时,尽管也是以其中表现突出的一线为主,但绝不会忘了同时恶化的另一线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发展到后来,你眼看着是阴线之逆行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暴盛,但古人却以卫气不达于动脉气口来衡量并预判死亡。

两线,同时存在,且同时恶化,是“复气”高维于“寒化热”之处。

用“寒热”来转译就是,寒与热必然同时存在。寒会化热,热也会化寒。寒热两者越来越恶化,直至最后寒极热极而亡。

对此,后世可能主要理解不了的地方在于,为什么会出现反过来的“热化寒”?

但我发现,李东垣懂,张仲景当然也懂。

在东垣笔下,他将这一恶化影响解释为:阴火占阳道,以及,阴火耗元气。

从消耗与阻碍,这两大方面,指出了阴火越盛→卫气稽留越严重的原因。

至于仲景是怎么表达的,后面我会奉上他的“讲课内容”。

这里要提醒的就是,在三大发热病学说里,伤寒的张仲景充分具备“复气”认知,内伤的李东垣也充分具备“复气”认知,唯独后世温病学说完全不明“复气”,完全不知两线之互相影响互为恶化。

其致命之处就在这里!

以这样的医理去应付临床,若是普通小感冒,囫囵吞枣地搞一番,基本不至于有什么严重后果。病人不死,也就终归会活下去。于是我们再次加强了错误的印象,以为医理正确无误,以为自己完全治对了…

但若是碰上了气机问题较为棘手的,如果我们不具备“复气”理念,那结果就有可能引向死亡。而且可悲的是,在这样的理论体系里,即便面对死证,也还是会归结于是热邪太盛,清热力量不及…

当我们陷入于这般“理论-临床”的恶性循环中,要怎样才能看明白其中存在的重大而致命的漏洞呢?

还是那句话,你要从真正意义上超越古人,必须先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古人!

后世温病学的问题就在于,还没能懂得《内经》,也没能懂得仲景,就想要“羽翼”伤寒,怎么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?!

那既然要真正懂得仲景,我们本篇不妨先来听听,仲景是怎么教“复气”的。

→首先,两线问题必然同时存在

“阳明病,反无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呕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头痛。若不咳不呕,手足不厥者,头不痛”。

手足厥,即卫气不得抵达于阳位而稽留于里。此时必然就会有阴线逆行的症状,比如头痛。反之,若是没有卫气稽留,即手足不厥,也就不会有阴线逆行之头痛出现。

即便到了四逆汤证,两线问题仍然同时存在:

“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难治,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”。

寒热以两线来转译的话,“里寒外热”即卫气稽留于里&阴火外浮于表。

→两线互为因果互相影响

“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,必发热。前热者,后必厥;厥深者,热亦深;厥微者,热亦微。”。

我们以前将《伤寒论》里的“热深厥深”解读为,实热在里,厥冷于外。

当我用两线眼镜重新回看时发现,这句话说的其实是“复气”。

前热后厥,意思是之前以阴线逆行为甚为显,之后就必然会以卫气稽留为甚为显。而且,之前的阴线逆行之势越严重,之后的卫气稽留之势必然也会越严重。

也正是因为两线问题必然同时存在,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,那在以阴火阻滞为甚的情况下,解决阴火线问题,即是解决卫气稽留。

→以解决阴火线问题来解决卫气稽留

以下分别是阴火1型与阴火2型,造成或加重了卫气稽留,以致于出现“厥”。应该主要致力于解决此证的无形之热或有形之邪,来解除此证的卫气稽留。

“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”;

“伤寒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”;

“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”;

“伤寒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;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,茯苓甘草汤”;

“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”。

→《伤寒论》里还有用外治法,通过解决经络层面阴火来解决卫气稽留

“少阴脉不至,肾气微,少精血,奔气促迫,上入胸膈,宗气反聚,血结心下,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,令身不仁,此为尸厥,当刺期门、巨阙”。

少阴经脉之气微弱,无法循行于经络。卫气线不得升,因此造成了无形之气逆上冲胸膈(阴火1型),同时,有形之瘀血阻滞于经脉中(阴火3型)。后两者又反过来加重了经络之气不得行,因而,身不仁,如尸厥。

“阳气退下,热归阴股,与阴相动”,说的正是卫气线不升→阴火线不降。

此证在经脉层面主要有两个问题:一是经络之卫气循行不畅,二是经络之阴火阻滞不通。

因此,仲景说当用刺法,刺期门穴与巨厥穴。

期门与巨阙皆为募穴,此证既可于期门与巨阙施补法,即东垣所说的取募穴相当于“补中+升阳”法,来解决此证经脉层面问题之一(经络之卫气循行不畅);亦可于两穴施刺络放血法,泻出经络层面的瘀血阴火,来解决此证经脉层面问题之二(经络之阴火阻滞不通)。

于是,该外达的外达,该降行的降行。气冲也好,血结也好,厥逆也好,不仁也好,也就都随之解决了。

在引文里分析过,“复气”的恶性结局是,随着两线彼此恶性循环,直至最后气绝于里,阴阳气不相顺接,厥极而亡。

因此,为了确保“复气”能最终取得良性的发展而不是恶性的结局,在“复气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,除了要针对性地解决消耗&阻碍元气的阴火以外,更要时时护住元气,不令元气再有额外的消耗。

最大的额外消耗,就来自于误治,如误汗误吐误下等。

→误治重耗元气,加速“复气”的恶性发展

什么是“复气”的恶性发展?即阴线逆行越来越严重&卫气稽留越来越严重,以致于阴阳气不相顺接之“厥”象,越来越严重。

→我们先来看误汗之后

以前我们总认为,发汗后必然是更伤津液而热更盛。现在再来看《伤寒论》,大多情况下误汗后确实是热象更盛了。但我们以前没能看到的是,热更盛的同时,卫气稽留也更严重了!

比如:

“厥,脉紧,不可发汗。发汗则声乱,咽嘶舌萎,声不得前”;

“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发汗,汗出则四肢厥逆冷”;

“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(大青龙汤)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,此为逆也”;

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与桂枝,得之便厥,咽干,烦躁,吐逆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…”;

“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,夜半阳气还,两足当热…”;

“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,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,而反躁烦,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,阳微发汗,躁不得眠…”。

误汗后,气逆肉惕,或是,咽嘶咽干心烦语乱吐逆,自然都是阴火逆行更甚的表现。

但同时,必然还有阴阳气不相顺接的“厥”象,还有欲出于阴位达于阳位却不能得的躁象。

也就是说,在“复气”的过程中,误治重伤元气,即便是以阴火逆行作为更明显的表现,其真正导致恶化的地方在于,加重了卫气稽留。

我们再来看温病学说里的血证问题。

《伤寒论》里有这两句:

“咽中闭塞,不可发汗。发汗则吐血,气微绝,手足厥冷,欲得蜷卧,不能自温”;

“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者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”。

后世大多将“下厥上竭”解释为“下虚上脱”,但当你通过《内经》与东垣具备两线认知后,再来读仲景的这句话,就会发现“下厥&上竭”对应的,其实就是“卫气线不升&阴火线不降”。

此证元气大衰,虽仍要解除卫气稽留,但不该使用发汗法,可参本系列上一篇文章内容《阴虚发热,古人为什么不用滋阴法?》。

如果误用了发汗法,那就会进一步升动阴火,以致出现血证。

之所以“难治”,有性命之虞,不在于血证本身,而在于此证的“复气”问题,因重伤元气进一步恶化了。

→我们再来看误下之后

“脉濡而弱,弱反在关,濡反在巅,微反在上,涩反在下。微则阳气不足,涩则无血,阳气反微,中风汗出,而反躁烦;涩则无血,厥而且寒。阳微则不可下,下之则心下痞鞕”。

前面的发汗法在正常情况下使用,本是为了助力卫气线的。却在元气大衰不得使用的情况下,既重伤了元气又煽动了阴火线,反而加重了卫气稽留。

而这里的下法在正常情况下,本是为了解决阴火阻滞问题的。却在元气大衰不得使用的情况下,既重伤了元气又困遏了卫气线,反而加重了阴火问题。
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条经典的麻黄升麻汤条文:

“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”。

用下法本来是为了通泄有形之阴火的,但结果却是重伤了元气,困遏了阳气,以致于卫气稽留更为严重,而阴火逆行亦随之更为严重。

此证结果究竟是生是死,仍然取决于气机能否外达,能否解除卫气稽留。因而仲景说的是,服药后“令尽汗出愈”。此汤显然不是个发汗方,之所以要以汗出为度,是因为汗出是此证之卫气稽留得以解除的标志。

→判断“复气”处于持续恶性发展并走向死局的标志

两线互为恶性循环下去,不免一死。《内经》以各大经脉的动脉气口,再无谷气至即无卫气循行,来作为判断依据。

仲景则是以“厥多”来判断的:

“伤寒厥四日,热反三日,复厥五日,其病为进。寒多热少,阳气退,故为进也”;

“伤寒六七日,脉微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,厥不还者,死”;

“伤寒发热,下利厥逆,躁不得卧者,死”;

“伤寒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”;

“发热而厥,七日下利者,为难治”;

“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”;

“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,生,脉不还者,死”;

“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。此亡血,下之死”。

以上说的都是“复气”的恶性发展,那如何才能良性发展呢?

首先是在元气大衰的情况下,不要被必然同时存在热象所迷惑,不要误用重伤元气的攻法,而是使用正确的救逆法,来助力阳气解除卫气稽留。

→在元气大衰时正确地引入于良性循环中

“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,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大汗大下而厥者,属四逆汤”;

“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”。

那怎么判断“复气”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了呢?

→卫气稽留越来越轻微,气机逐步外达

卫气外达,郁热外解。因而,随着卫气稽留逐步减轻,卫气稽留逐步解除的过程中,必然会有无形之阴火即郁热,逐步随之外解,因此体表会出现发热。

热多厥少,或热在厥后,都是卫气稽留逐步解除的标志:

“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,生”;

“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”;

“伤寒病,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当复厥,不厥者自愈。厥终不过五日,以热五日,故知自愈”;

“伤寒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,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”。

阴火最后的彻底外解,很可能会伴随着“战汗出”,比如:

“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”。

以上是我转述的仲景教“复气”的大师课,通过本文的“复气”预告片,我们应该能初步踏入《内经》与东垣的两线世界,领略到“复气”不同于后世“寒化热”之处。

本篇凡有未尽之处,来日慢慢补上~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